原创: 代山庆 社会主义论坛 5月15日
代山庆 77779193永利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因民镇因民社区第一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在重要会议、重要场合、关键时点,就扶贫开发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形成了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扶贫思想饱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光辉,体现了人民性、辩证性、实践性的高度契合。
立场的人民性
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政治立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价值追求和政治立场。作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扶贫思想把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放在首位,具有坚定鲜明的人民立场。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充满深情、质朴真诚的话语,开宗明义,再次重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点,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这一重要科学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应有之义,扶贫开发要始终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从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将扶贫开发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范畴,把扶贫开发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既表明了我们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决心和信心,也鲜明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人民立场,彰显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体现着鲜明的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思维的辩证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其重要特征是从实际出发,面对现实中的问题和矛盾,在实践过程中,辩证地协调和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方式和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辩证思维注重找出事物间联系和发展规律,注重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扶贫工作和其他任何工作一样都要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和法则。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需要运用辩证思维,善于在事物的系统联系和动态过程中,把握规律,务求实效。
习近平扶贫思想充满辩证性。一是提出既要注重物质层面的帮扶,也要注重精神层面的帮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这要求脱贫攻坚标本兼治,既要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物质需求,又要促进贫困人口的全面发展。二是提出扶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幸福路铺不铺得长,还要靠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这里强调,既要外力,更要内功,加大外部扶持力度是必要前提,激活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才是关键。三是提出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贫困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即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程度上的贫困问题肯定仍然会存在。”这里强调,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既要坚定必胜信心打攻坚战,还要久久为功打持久战。
习近平扶贫思想要求我们既要看到脱贫攻坚有利因素,也要看到不利因素;既要重视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又要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次要方面;既要善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要善于把握规律,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辩证地协调和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基本原理。
意义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特点和理论品质,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实践是贯穿于其始终的一条中心线索。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
习近平扶贫思想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结果。其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来自于实践。习近平扶贫思想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来源于中国扶贫开发的伟大实践,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是对中国扶贫开发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0多次到国内各地考察,几乎每次都提到扶贫。从黄土高坡到茫茫林海,从雪域高原到草原牧区,从西北边陲到云贵高原,习近平总书记几乎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于对国情的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主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扶贫开发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二是思想指导实践。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扶贫思想体系中的重大创新,是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这个扶贫的首要问题。对于“扶持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对于“谁来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对于“怎么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习近平扶贫思想,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我国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原载《社会主义论坛》2018年第5期
编 辑 李建宏
主 编 杨文江
执行主编 王晓卫
策 划 耿 嘉 杨文江 蒋 敏 王晓卫
制 作 苏宇箫
出 版 云南日报理论部
社会主义论坛编辑部
云南理论网